張小玲(左三)向全省各地婦聯主席分享調解家庭矛盾的經驗做法
□ 記者 韓璋 樊星
“張委員你在哪?我是咱們派出所的小簡,這里有一個家庭糾紛案件需要你幫忙調解,你現在方便過來一下嗎?”……2月18日晚10時,忙碌完養(yǎng)老院查房工作的渭南市政協(xié)委員張小玲剛一回到辦公室,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。在簡單了解了事情經過后,張小玲顧不上換下工作服便趕往派出所。
張小玲是渭南市政協(xié)經濟委委員工作室負責人、臨渭區(qū)鵬程老年公寓院長,還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,從事調解和救助工作已達39年,像這樣的“臨時召喚”她早已習以為常。在白天她是老年公寓的院長,用溫柔與專業(yè)守護著百位老人的幸福晚年;在夜晚她又化身“心靈擺渡人”,幫助一個又一個家庭走出泥沼。
在派出所,張小玲了解到,轄區(qū)居民張飛嗜酒成癮,經常與妻子發(fā)生激烈沖突,不是菜刀相對,就是打砸東西,搞得小區(qū)四鄰不安。作為心理咨詢師,張小玲敏銳察覺到,常年酗酒的張飛,是借酒精釋放婚姻中被過度束縛的窒息感,而妻子則是出于對安全感的極度渴求。
調解室里,張飛兩眼通紅,眼神里滿是自暴自棄的麻木,把張小玲遞來的水杯狠狠地摔在地上,“別假惺惺的!我早就爛透了!”而妻子則抱著年幼的孩子蜷縮在角落,淚水滴落在孩子顫抖的肩頭,眼前一幕刺痛了張小玲的心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張飛年邁的父母佝僂著背擋在門口,老父親眼里充滿絕望,對張小玲說:“閨女,別白費力氣了,張飛沒救了……”
此后的日子里,張小玲成了張飛家的“常客”。她每天下班都會到張飛家轉一轉,即便換來的是閉門羹或辱罵,她也始終沒有放棄。有一天,天上下著大雨,張小玲趕到張飛家時渾身已經濕透,站在門口剛要敲門時,門內卻傳來張飛憤怒的嘶吼聲。聽著門內的聲音,張小玲默默地站在原地,任雨水順著發(fā)梢滴落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幾天的努力,張飛終于打開大門讓張小玲進入家里。
憑著多年的調解工作經驗,張小玲用真誠打動了張飛夫妻二人,張飛哽咽著說“我只是想喘口氣”,妻子也含淚承認“我只是害怕失去”,至此困擾在張飛夫妻二人中間的心結徹底被打開。
隨即,一場持續(xù)半年的心理重建工程悄然啟動。張小玲積極聯系,爭取各方資源,為張飛爭取到保安崗位,并協(xié)調委員企業(yè)賒銷貨物,讓張飛擺起夜市攤位,以增加家庭收入。擺攤之始,張飛的攤位前客流稀疏,張小玲就自掏腰包請家人消費。一次天降暴雨,張小玲幫著張飛收拾東西??粗鴱堬w沮喪地蹲在地上抹臉,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,張小玲強忍著心中的酸澀,將濕透的外套披在張飛身上,鼓勵說:“你看,風雨再大,咱們也能扛過去。”
“我就是要讓張飛忙起來,不想酒。”談及自己在調解中運用的這些小計謀,張小玲笑著說,我就是要用委員的熱忱和赤誠,教會這個迷失的年輕人重新擁抱生活。截止發(fā)稿,張飛已經四個多月滴酒未進,夫妻關系重歸和睦。
據了解,39年來,張小玲的足跡遍布臨渭區(qū)、高新區(qū)、華州區(qū)、澄城縣等地,累計捐款捐物40余萬元,為家庭困難婦女兒童提供吃住行、心理疏導、維權、安置就業(yè)等服務,先后救助家庭困難婦女兒童1300余人,累計幫助1650余名婦女維權,挽救近300個家庭。
編輯: 吳佳蕊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只是轉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