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6日,在地鐵十四號線秦宮站附近,無人機拍攝主體竣工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分館,該館七個主體建筑呈北斗七星分布,目前尚未開放。 (記者 謝偉 攝)
“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”。博物館既是城市保存先民歷史記憶與文化根脈的寶庫,也是增進公眾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媒介。有人說,想了解一個城市,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。
近年來,從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頻頻出圈,到無數個新穎、奇特、小眾的博物館紛紛亮相,讓人直呼:西安到底還有多少驚喜等著我們發(fā)現?
西安建設“博物館之城”,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,接下來還會有哪些舉措?
西安平均每8.28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
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和古絲綢之路起點,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為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西安打造“博物館之城”,將作為一張亮麗的名片,成為西安彰顯新時代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標志。
在2009年西安市文物工作會議上,西安首次提出建設“博物館之城”的構想,2010年正式啟動建設。2017年,西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“博物館之城”,使其上升為西安城市文化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2019年,西安市政府出臺《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方案》(2019-2021)。2022年1月,《西安市“十四五”文物事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提出從優(yōu)化體系布局、夯實發(fā)展基礎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、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活力四個方面推動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。
截至目前,西安擁有各類博物館159座,涵蓋歷史綜合、紅色革命、自然科學、民俗文化、科學普及、非遺中醫(yī)等40余個類型。免費開放博物館數量達95%以上,全市(包含西咸新區(qū))平均每8.28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,位居全國前列。
從博物館性質來看,西安市逐漸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,行業(yè)博物館為骨干,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。從空間分布上來看,主城區(qū)整體集中、城郊局部分散,形成了北部自然科學區(qū)、主城區(qū)歷史文化區(qū)、南部自然民俗區(qū)三大博物館區(qū)塊。
圍繞“華夏之源”等五大特色打造博物館群落
在一定程度上,西安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在質效提升、核心競爭力培塑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,比如博物館陳設方式相對傳統;館城融合特色彰顯尚不充分;科技賦能水平有待強化;文旅深度融合還需拓展提升。
為了讓歷史文化遺產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,下一步,我市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將圍繞“精”“惠”“智”“融”“特”做文章,兌現城市文化價值,延續(xù)城市記憶。
記者日前獲悉,市文物局研究擬訂了《西安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總體規(guī)劃》,明確到2025年,以周秦漢唐為主題的博物館群逐步有序開放,館城融合更加緊密,文創(chuàng)產業(yè)大力發(fā)展,產品供給豐富多樣,對外交流更為廣泛,文化傳播力不斷提升,全市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(fā)展。
“精”:實現大館做強 小館建優(yōu) 微館盤活
重點培育龍頭博物館。加快碑林博物館、西安博物院等大館提升,推進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院一院多館,陜歷博秦漢分館等新館建設,創(chuàng)建1-2家中國特色、世界一流博物館,培育10至15家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博物館。
全面提升區(qū)縣博物館。按照“一地一品、一館一品”的思路,支持曲江、臨潼等區(qū)縣實施博物館品牌提升計劃,孵化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專題博物館。
大力幫扶非國有行業(yè)博物館。進一步完善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扶持政策,在財政扶持、稅費減免、技術指導、人才培養(yǎng)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。
“惠”:深化博物館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
實施精品展覽工程。加強文物價值挖掘闡釋,運用新技術、新方法、新理念,推出一批時代主題突出、文化特色鮮明的精品展覽,打造全覆蓋、多層級的博物館展示傳播體系。
實施教育傳播工程。堅持以民為本,立足共建共享,開發(fā)群眾喜聞樂見,參與度高的博物館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動。
實施對外文化交流工程。依托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,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塑平臺等國際交流平臺,深化文物“走出去”“引進來”,持續(xù)提升西安國際影響力。
“智”:資源數字化 管理智慧化 服務智能化
打造文物數藏新業(yè)態(tài)。實施數字化牽引工程,推進西安文物數字資源和展示利用新平臺建設。大力實施數字資源開放共享計劃,構建博物館文物數字資源體系。
打造博物館展示新場景。深度運用現代數字技術,大力發(fā)展線上展覽、云上國寶、直播導覽等系列數字化服務。推進漢長安城、唐大明宮等數字再現示范,為公眾提供可視化呈現、互動化傳播、沉浸式體驗的數字文化產品。
打造智慧化管理新模式。以服務觀眾為中心,以智慧多元為路徑,以文化體驗為目的,切實提升博物館服務能級和服務水平,建設人民滿意的博物館。
“融”:推動博物館全方位融入社會經濟發(fā)展
抓文化IP 打造。擴大文創(chuàng)產品開發(fā)跨界融合,打造以兵馬俑、西安城墻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 IP 符號和品牌。
抓文商旅融合。實施“博物館+”戰(zhàn)略,培育孵化“博物館+歷史文化片區(qū)”“博物館+酒店”“博物館+商場”等文博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,促進文商旅跨界融合。
抓平臺支撐。積極發(fā)揮陜文投、陜文旅、西安旅游、曲江文旅四大平臺引領作用,推進建設西安中國文物文化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基地,激活消費動能,擴容消費場景。
“特”:以“人無我有、人有我優(yōu)”凸顯城市風格
優(yōu)化博物館總體布局體系。圍繞“一核兩翼”的文化空間規(guī)劃,以歷史文化、自然生態(tài)、關中人文三大軸線,構建起多層次、全覆蓋的“博物館之城”館城肌理。
構建地域特色展示體系。圍繞“華夏之源”“周秦漢唐”“紅色記憶”“生態(tài)人文”“工業(yè)遺產”五大特色,深入挖掘西安精神內涵和特色元素,打造專題博物館群落,推動西安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。
創(chuàng)新博物館與城市發(fā)展體系。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與西安市的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、城市更新、區(qū)域改造、產業(yè)升級等緊密結合,探索完善“產、城、人、文”的融合發(fā)展路徑,形成西安風格的城市氣質。(記者 馬昭)
編輯: 陳戍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只是轉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